远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在大洋生物资源响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领域 取得新研究成果

发布者:刘丙宝发布时间:2024-09-01浏览次数:10

近日,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远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战略创新团队刊发了大洋性生物种类资源响应气候变化以及塑料污染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渔业科学领域顶尖期刊《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连续发表了3篇论文。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给海洋生物资源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不同种类变化规律和响应机制具有差异。

论文1Environmental fluctuation influences the ontogenetic dispersal and distribution of two ommastrephid squids in the Pacific Ocean”基于气候和环境变化对物种的洄游分布具有显著影响这一科学假设,以太平洋两种重要经济种类柔鱼和茎柔鱼为例,通过采集和分析不同年份的耳石微量元素数据,结合大尺度气候指数和区域海洋环境数据,阐述了重要经济种类在不同的气候背景下各个生长阶段的栖息特征,获取关键生活史阶段的重要栖息环境特征,并对可能的洄游路径和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图1)。该研究结果有效地揭示了气候变化下两种鱿鱼的洄游机制与策略,能够更好地为研究其它大洋性鱿鱼洄游分布与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关系提供参考依据。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均为方舟副教授。

1 基于经纬度重心的不同年份柔鱼(A)和茎柔鱼(B)的洄游路线

虚线表示个体潜在栖息地范围

论文2Nonstationary response of commercially pelagic species in the Humboldt current ecosystem to climate variability”基于物种资源与气候和环境间变化关系具有与时间相关的非平稳性这一科学假设,以东南太平洋中上层重要经济种类秘鲁鳀、南美拟沙丁鱼、智利竹筴鱼和茎柔鱼为例,根据物种产量数据,结合大尺度气候指数和区域海洋环境数据构建阈值模型,识别气候、环境以及物种产量跃变对应关系,论证物种产量变化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非稳态响应(图2),此研究结果厘清了东南太平洋重要经济种类对气候变化的非稳态响应,为评估其他大洋性中上层经济物种资源与气候和环境变化关系提供参考。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后冯志萍,通讯作者为余为副研究员。

2 东南太平洋中上层物种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非平稳性响应

论文3Uncovering the global status of plastic presence in marine chondrichthyans”基于人类活动及栖息地变化对全球软骨鱼类体内塑料污染具有影响这一科学假设,以软骨鱼类(鲨鱼、鳐、魟与银鲛)为例,通过构建全球软骨鱼类塑料污染研究数据库,结合海域分布、栖息水层及物种濒危等级,阐述了软骨鱼类塑料污染研究的发展动态和技术手段,并分析了各研究海域、栖息水层及濒危等级软骨鱼类体内(微)塑料分布、丰度、颜色、形状、粒径、聚合物成分等赋存特征的差异(图3)。研究结果为鲨鱼、鳐魟等软骨鱼类塑料污染研究提供指导,对解析大洋生态系统塑料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贡艺讲师,通讯作者为李云凯教授与毕业研究生黄学民。

3 2002-2024全球有关软骨鱼类体内塑料污染研究文献地理分布及各海域间、不同栖息水层间及不同濒危等级物种间软骨鱼类体内塑料丰度差异


以上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战略创新团队经费支持。

 

论文1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160-023-09815-1

论文2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160-024-09890-y

论文3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160-024-098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