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高原学科系列报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4-20浏览次数:70

告题目俯冲带形成机制最佳假说的地质学验证

报告人:牛耀龄

报告时间:2016427日上午900—11:30

报告地点:海洋科学学院A323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牛耀龄,男,1959年生,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导,1982年获兰州大学地质学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Alabama大学矿床地质学理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美国Hawaii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理学博士学位。1982-1985年在兰州大学地质系任助教,1993-2000年任澳大利亚Queensland大学岩石学、地球化学与矿床地质学讲师/高级讲师(终身教职)2001-2002在年英国Cardiff大学任“英国国家自然环境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2003-2004年任美国Houston大学副教授,2004年至今任英国Durham大学终身教授,200812月任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其中1983-1984年在南京大学做访问讲师,1986-1987年在美国Alabama大学做研究生研究助理,1988年在美国Northwestern大学做研究生研究助理,1989-1992年在美国Hawaii大学做研究生研究助理,19925-19928月在美国Hawaii大学做博士后,19929-19938月在美国Columbia大学做博士后。长期致力于(1)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成矿过程,(2)岩浆作用中的相平衡,(3)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4)地幔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5)地幔熔融动力学及洋壳成因,(6)壳-幔循环过程,(7)大洋及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结构、组成和起源,(8)大洋中脊与俯冲带过程,(9)海山成因,(10)板内岩浆作用,(11)蛇绿岩,(12)大陆碰撞带及大洋岩石圈俯冲带超高压变质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13)俯冲带起源及全球大地构造,(14)大陆碰撞及陆壳增生岩浆作用,等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在Nature ScienceEarth-Science Reviews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Journal of Petr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Geolog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SCI被引7800多次,H-index: 51; Google Scholar 被引11000多次,H-index: 58。在上述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认识得到国内和国际地质科学界的广泛认同。如发表于《Journal of Petrology》(49633-664)的论文―Global correlations of ocean ridge basalt chemistry with axial depth: A new perspective 被选为自1833至今地球科学基石经典百篇论文之一 (其中有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达尔文的《进化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以及板块构造理论和地幔柱假说的经典论文, 见:http://www.mantleplumes.org/Foundations.html)

此外,牛耀龄参加/负责过8个大洋科考航次,发表与大洋岩石圈、地幔岩石地球化学和全球构造有关科研论文70篇。先后负责在太平洋、大西洋洋中脊和转换断层(局部有7000多米水深)成功拖网采样150余次,积累有很多采自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洋中脊玄武岩、辉长岩和深海橄榄岩的样品。主持/参与建设以超净实验室为主体的现代元素(XRFICP-OESLA+ICP-MS)及同位素(TIMSLA+MC-ICP-MS)地球化学实验室5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美国休斯顿大学,兰州大学,中科院海洋所)。 发表的全球首批大量高质量大洋玄武岩、下地壳辉长岩及深海橄榄岩的ICP-MS 微量元素数据对传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认识和理论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

牛耀龄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基金; 2006年和2008年分别入选美国、英国地质学会Fellow; 曾任国际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地科联固体地球组成和演化委员会主席。曾担任诸多国际地学期刊的编辑和编委,现担任《Science Bulletin》执行主编 (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