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是水产国家“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学院。2017年和2022年学科评估中,水产学科为A+等级。2019年,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专业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前身为1912年创建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渔捞科,1952年发展为上海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系,1992年改名为上海水产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000年改名为上海水产大学海洋学院,2008年改名为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2024年改名为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学院已从单一的渔捞科,发展成以水产双一流学科建设为重点,聚焦水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养护与管理为主线,本、硕、博一体化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特色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88名(截止到2024年2月),其中教授(研究员)2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25名,国内外特聘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55人,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第六、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各1人;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农业农村部杰出人才1个;全国渔业科技、行业创新领军人才各1人;最美远洋渔业人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东方学者6人,青年东方学者2人;上海市曙光学者2人;上海市教学名师2人。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2008年分别获国家和上海市教学团队;大洋性鱿鱼资源可持续开发团队获2012年农业部首批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和2023年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2017年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远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获2017年和2021年上海市教委战略创新团队。

学院下设2个系: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渔业治理与社会发展系;3个本科专业: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含海洋渔业技术与信息工程、远洋渔业系统集成与管理、生态渔业工程与休闲渔业三个专业方向)、海洋资源与环境(含海洋管理)、社会工作。

学院具有水产和海洋科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水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海洋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授予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水产学,法学,公共管理);拥有农业硕士渔业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现拥有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农业农村部远洋渔业培训中心、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渔业船舶验船师培训基地、水产科学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以及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等校级平台;与中国远洋渔业协会等合作成立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和远洋渔业学院。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余项;省部级项目200多项;年均科研到账经费超1亿元;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和教学成果奖10多项;先后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全国性和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奖30多项。

学院教师受农业农村部指派,经常性代表中国政府参加FAO、WTO等全球性国际组织,以及8个国际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多边谈判会议,任7个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中方首席科学家,7人担任国际渔业管理组织分委会或工作主席、副主席等重要职位。设有中国远洋渔业协会鱿钓渔业技术组、金枪鱼渔业技术组、大型拖网技术组、秋刀鱼渔业技术组和过洋性渔业技术组等一批行业特色平台。

学院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与美国、日本、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地区)的大学及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水产学会、南极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等国际组织有着密切交流与合作,与100多所海外高校、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开展国际化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

一百多年来,学院为我国渔业的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部门及其相关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许多校友已成为所在部门的领导和科研骨干,特别是为我国远洋渔业的起步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未来,学院将始终秉承“勤朴忠实”校训精神,积极对接国家海洋强国等重大发展战略和行业的重大需求,以学校“2035发展愿景”为目标,坚持聚焦、错位和合作的发展原则,以水产双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坚持专业、学位、学科、平台和科研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和国际化合作办学发展道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为把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建设成为我国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渔业治理与文化传承,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