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所涉海类高校30人—上海海洋大学海资学院开展 2025年暑期大学生夏令营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08

浏览次数:1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以中国远洋渔业发展四十年为契机,增进海洋类高校师生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生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互动,激发广大同学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积极投身海洋强国建设,7月4-6日,上海海洋大学海资学院开展了 2025年暑期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天津农学院、江苏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五所涉海类高校的30名2023级本科生学员代表参加。

开营仪式上,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常委、海资学院党委书记郑卫东对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他鼓励同学们在夏令营中积极探索,寄语学员要树立目标,对国家发展、学校建设及自身成长等方面要充满信心,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向海图强的“蓝色信念”。研究生院院长杨金龙讲述了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海资学院的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同呼吸、共成长,学院拥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并鼓励同学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让专业习得切实服务于生产实践,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海资学院院长陈新军强调:“海洋经济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学院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努力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学院紧密结合国家海洋科技发展需要,力求为同学们提供更广阔的科研创新空间,助力培养适应新时代海洋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025年暑期夏令营开营仪式

郑卫东致辞

杨金龙讲话

陈新军讲话

课程教学方面,上海海洋大学多位老师围绕中国远洋渔业发展历程国际履约谈判海洋科技创新等方面交流分享。在远洋渔业领域,戴小杰教授分享了学校服务国家远洋渔业发展作出的努力和成就,强调了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可持续捕捞的重要性,同时讲述了当前远洋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未来发展方向。石张东老师以“中国远洋四十年”为时间轴,阐述上海海洋大学在行业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服务实践的培养模式,通过学院历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展现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高度契合。在远洋渔业国际履约方面,吕鸣教授从个人亲身经历,分享其多次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大可持续渔业决议磋商、世贸组织渔业补贴谈判、国际海事组织关于渔船安全的部长级会议等多个场合的经历,她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渔业治理,主动维护中国海洋渔业权益,提升中国海洋渔业话语权。海洋科技创新方面,黄小双博士生分享智能仿生鱼学科发展及仿生前沿领域内容,指出仿生鱼与机器鱼的本质区别,强调以水产学科为特色,聚焦鱼类行为仿生研究,提及仿生文鳐等研究成果为该领域提供新思路。张宜振和李莹春老师则分享了学院团学工作、创业创新等方面的典型做法。

夏令营全体师生合影

实践参观方面,夏令营学员参观了上海海洋大学双一流学科展示馆,感受着学校百十年来发展的历程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通过远洋渔业科技馆的参观,同学们以更加立体的方式了解到中国远洋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和动人故事。在参观上海博物馆(东馆)期间,同学们被这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所震撼,通过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中国古代陶瓷管等不同陈列展览馆收获满满。通过一天的上海实践活动,同学们对这座城市的发展和活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夏令营参观上海博物馆合照

中国海洋大学胡东杰说:“本次夏令营,让我对上海的都市风情有了全新的认识,开阔了视野,激扬了斗志。学校人文关怀度很高,学科交叉融合度高,增强了我专业学习的信心。”江苏海洋大学陈煊键说:“初遇时,破冰活动让五湖四海的我们因海相连;求知中,交流探讨让不同专业的我们因“课”结缘;实践中,感悟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与活力,坚定信心、向海而生。”天津农学院袁梦说:“本次夏令营为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不仅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也让大家收获了真挚的友谊。通过课程学习激发了大家的学术兴趣,为未来升学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浙江海洋大学郭毅说:“衷心感谢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精心组织的夏令营,三天虽短,却让我们结下友谊,更坚定了深耕海洋的决心。愿我们这些小“虾兵蟹将”,未来能在蔚蓝深海中掀起热浪!”

夏令营黄浦江边合影

本次夏令营的成功举办,为涉海类高校师生搭建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加强了各高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生培养等方面的交流,激发了广大同学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热情。以此次夏令营为契机,让更多拥有海洋梦想的同学进一步了解海大、认识海大、加入海大。希望同学们积极投身海洋强国建设,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张宜振、孙琪;摄影:谢子欣、孙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