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陈新军团队在SCIENCE发表LETTER文章 呼吁加强国际合作与资源评估 养护全球最大鱿鱼渔业

发布时间:2025-09-06

浏览次数:10

9月4日,据《科学》杂志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每年在东南太平洋海域被捕捞的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产量接近100万吨,作为全球捕捞量最大的无脊椎动物物种,其种群现状正引发科学界与渔业管理机构的高度担忧。目前,这一跨国家种群尚未在整个东南太平洋分布区域内完成全面评估,关键种群数据缺失,且近年产量大幅下降,暗示其种群可能正处于衰退之中。

茎柔鱼的捕捞活动涉及多国力量。在厄瓜多尔、秘鲁和智利海域,数千艘手工渔船参与捕捞;而在公海上,数百艘中国远洋鱿钓渔船也加入这一渔业作业。这种跨区域、多主体的捕捞模式,使得种群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尽管南太平洋区域渔业管理组织(SPRFMO)负责监管公海捕捞活动,包括对茎柔鱼实施渔船数量上限管控、制定船上观察员数据收集标准等措施,但国际合作的缺失,导致区域数据库建设受阻,成员国间生物样本共享机制难以推进,而这些正是开展区域种群评估的必要前提。

2024年,SPRFMO第二次绩效审查(由独立专家开展,是该组织评估管理措施有效性的法定流程)进一步指出,当前茎柔鱼区域种群评估存在明显缺口,参与捕捞的国家间数据共享也存在不足。研究人员警告,若不通过协作填补这些缺口,可能会重蹈加利福尼亚湾茎柔鱼渔业崩溃的覆辙,也可能像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种群那样,出现总捕捞量大幅且不可预测的波动。此外,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大规模周期变化,会导致生态系统和种群数量剧烈波动,因此必须通过基于生态系统的模型来评估茎柔鱼种群。

值得注意的是,茎柔鱼不仅支撑着全球数千人的生计,还为数百万人提供粮食安全保障。SPRFMO此前已有成功的物种恢复经验。2013年,该组织通过实施相关政策,成功恢复了智利竹筴鱼种群。研究团队呼吁,为在茎柔鱼种群需要恢复计划前实现有效保护,SPRFMO需加强与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和中国的协调,通过强化国际科学协作,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估与管理体系,确保这一重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该研究由来自西班牙、中国、智利、美国、秘鲁、新西兰、英国等多国科研机构的学者共同完成,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陈新军和李纲教授作为作者之一,相关成果已发表于《科学》杂志(DOI: 10.1126/science.ady3495),为国际社会制定茎柔鱼保护策略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此前中国政府已于2021年开始,每年9月1日-11月30日在东太平洋5°S-5°N、95°-110°W海域施行了公海自主休渔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提出的国际渔业科学观察员覆盖率标准写入SPRFMO管理措施中并实施;2025年6月在上海海洋大学成功主办了鱿鱼资源养护与管理国际研讨会,会议通过了《Shanghai Proposa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lobal squid fishery》。此次SCIENCE发表文章,进一步呼吁加强国际社会合作,基于SPRFMO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茎柔鱼资源评估监测与养护体系,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在全球远洋渔业资源管理领域的责任与担当,也为推动东南太平洋茎柔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供稿: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