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的邀请和农业部渔业局的委派,我“中心”朱国平副教授以渔业科学家及科学顾问身份参加了10月10日至10月25日在澳大利亚霍巴特召开的CCAMLR鱼类资源评估工作组会议(WG-FSA)和科委会会议(SC-CAMLR)。

参加CCAMLR科委会会议
来自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中国、欧盟、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纳米比亚、新西兰、挪威、波兰、俄罗斯、南非、西班牙、瑞典、乌克兰、英国、美国和乌拉圭等24个国家和ACAP、ARK、ASOC、ATS、CEP、COLTO、IUCN、Oceanites及SCAR等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156名科学家代表及CCAMLR秘书处相关官员共计170余人参加本次系列会议。其中FSA会议主要讨论了南极海域主要渔业——南极犬牙鱼渔业的相关进展情况,包括2014-2015渔季渔业概况、2015-2016渔季新渔业以及探捕性渔业提案以及对这些渔业提案的审议和讨论、评估已衰退和正在恢复的渔业资源的评估和管理建议、脆弱海洋生态系统(VME)及底层渔业活动之间的关系、国际科学观察方案、CCAMLR渔业中非目标鱼种兼捕情况、磷虾渔业和深海延绳钓渔业中鱼类及无脊椎动物兼捕、海洋哺乳动物及海鸟兼捕、基于鱼类的生态系统的生物学,生态学与相互影响以及将来所要开展的相关工作等。科委会会议主要审议并讨论生态系统监视与管理工作组(WG-EMM),声学调查与评估管理(SG-ASAM),统计、评估与模拟子工作组(SG-SAM)以及鱼类资源评估工作组(WG-FSA)等工作组的会议报告,从捕捞物种、捕捞作业引起的偶然死亡、南极生态系统影响的空间管理、海洋保护区、公约区IUU捕捞、CCAMLR国际科学观察方案及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讨论。
本次系列会议是第34届CCAMLR年会的组成部分,作为先期到达的中国科学家代表,朱国平副教授认真听取了会议的各项报告和讨论,就上述鱼类生物学、生态学及评估方法等科学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相关鱼类的年龄鉴定及技术方法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沟通与交流,并在会间和与会科学家建立了进一步的联系。在科委会会议上,积极为中国代表团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咨询,为我国南极渔业、南极海洋保护区对案及其它事宜建言献策。
会议期间,朱国平副教授还与我校客座教授—CCAMLR科学官员Keith Reid博士和著名南极磷虾生物学家So Kawaguchi博士就科研合作、研究生联合培养以及前沿课程等事宜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商议。

迄今,我校教师已连续6年参加CCAMLR相关会议,为我国南极生物资源研究及国际合作奠定了极好的基础。通过参会和交流,我校先后引进了So Kawaguchi博士、Keith Reid博士、Luis Pastene博士等多名国外著名科学家担任我校客座教授,或来校交流及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等,加强了我校与CCAMLR、澳大利亚南极局(AAD)、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UTAS)海洋与极地研究所(IMAS)、极地海洋生态系统与气候国际合作中心(ACE-CRC)、日本鲸类研究所(ICR)及美国西南渔业科学中心(SWFSC)等国际研究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较大地促进了我校教师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科学研究及养护管理方面的研究,提高了我校教师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和南极磷虾生物学与生态学等方面的显示度,扩大了我校在有关国际渔业组织和国外顶级科研机构中的影响力。
(撰稿:朱国平 摄影:姚沫如)